—— Where exceptions happen.

2004年4月21日星期三

启蒙小识

朱青生曾经在艺术史课上非议启蒙不如enlighten诗意,他说,启蒙只是个古怪的动词,而enlighten是指给予光明,是非常美妙的比喻。

确实在西方传统里enlighten就是暗喻着授予理性之光,但启蒙在中国文化里也应该算是颇有出处的词,朱有点固陋了。启蒙的蒙至少可以追溯到周易里坎下艮上的蒙卦,卦云,蒙,亨。是个吉利的卦相。卦辞接着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掌握"知识"的巫祝和童蒙之间如此礼节森严,更谈不上什么启蒙。而且“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动用刑具的发蒙实在让人联想起私塾先生的板子,有些思而生畏。蒙卦里提到了童蒙,而且他们需要求巫才能得告。这是启蒙之前的蒙昧年代,也就是康德所说的“人类的不成熟状态”。

启蒙是个造得很优美的词,蒙的原义是野草丛生的样子,后来转义解作了闭塞蒙昧;启蒙,便是对遮蔽的开启,是面向真的澄明,脱了桎梏和蒙蔽,使精神得以沐浴阳光,自由呼吸;拿来对应引申义为照耀精神给以光明的enlighten,算是难得的好翻译。上帝说,要有光。而启蒙用人的理性之光代替了信仰的神性光辉,这是一个新时代的诞生,也是一个态度或立场,被启蒙者从祈祷向前走,走向理性的雄辩。

启蒙并不是某种特殊的教育,教育比起启蒙的历史更久远,教育给人知识,告知答案;启蒙使人敞明视界,让他自行发现问题。启蒙举以予人的并不是直接的真理,而是通向"真"的可能性,这也包括了通向真正的信仰的路径,克尔凯郭尔早就指出过,未经反思而树立的信仰毫无价值。或者说只有在自己横贯了理性的国土之后才能看到它的疆界,于是,在个体经验上,启蒙是现代人必须经过的一道门槛;在历史进程中,启蒙是一个永远持续的阶段。

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对我们自身而言,是如何迈过这道门槛的?或者,我们如何确信这道门槛已在身后?

0 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