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re exceptions happen.

2004年4月21日星期三

书评

(警告: 本文充满了过度的修辞,软件工程里有over design一说,这个文章也可以算over rhetoric)

1. 很多人写书评,但很少的书评由作者自己操刀,较少的书评是作者的熟人所写,绝大多数的书评是写给一个陌生人写的书。这很容易理解,类似人通常就是那么腼 腆,不在大街上随便作自我介绍,自然,熟人的隐私也不宜四处透露,但与己无涉的八卦却可以毫无阻力的口耳流传。我们通过小道消息了解一个陌生的人——就像 通过书评了解一本陌生的书。

2. 了解一本陌生的书的困难不亚于了解一个陌生的人,书乍看起来比人坦率,谦卑地卧在书桌上,读者可以随意的翻阅,研究每一个细节,但这一切都是假相。书确实 是开敞的——是一个开敞的迷宫。每一个读者进入一本书都会完成一条路径:干掉怪物通向出口或是通向中心的怪物或是通向想象中的怪物或是通向想象中的出口: 全凭各人游走于阅读迷宫的经验而定。于是书评得到了第二个化身,就是指南和地图。迷路的或谨慎的读者寻求这些指南的帮助以走出迷宫,合格的书评就像称职的 导游,循规蹈矩的人能够按照它所指引的路径完成一次预定的旅行,看完一本书并得到可预期的收获。不过毫无疑问的,这将让精神领域的自助远游爱好者损失不少 乐趣。不少人有收藏地图的爱好,目光在地图上巡视就好像自己在亲历那些遥远的沙漠和海域,我们可以通过收藏书评达到同样的效果,通过拼凑这些并不完整的画 面,读者产生了已经无比熟悉这本自己还未曾翻阅过的书的错觉。

3. 我们在上一节里提到了地图,这暗示指南式的书评总是对一本动人的书做出类似一张地图对一个风景所作的不可避免的巨大抽象:山水或者草木,季节或者风俗,无 论凋零繁茂还是温柔粗野,这些在地图里被抽象为点和线或者完全抹去。一本书中使你感动了无数次的细节并不出现在那些由于过分简化而显得庸俗可笑的情节简介 或思想总结之中。当然,书的缺点也同样被就此略去,概括最容易把三六九等变成平等众生,世界于是开始庸俗。

是的,简化总是产生庸俗, 例如人生经过概括之后就剩下生和死和中间的无尽痛苦,人生的乐趣和无穷可能就此被简化抹杀,留下的只是一个俗套。俗套的形式简单,使它容易流传,四处复 制,并且貌似智慧,我们的生活早已成为俗套的汪洋大海。一本包孕智慧的书也同样容易被俗套的书评包围,它们从不同角度完成了笨拙的抽象和简化,简单的俗套 总比丰富的本真更易于接受。大多数人因此读过的书评也远多于读过的书。

4. 让我们继续一本好书就是一处风景的暗喻,除了冠冕的旅游指南和抽象的交通地图,游人或将要远游的人或在幻想中远游的人往往乐于浏览来自风景名胜的游记和照 片。这些带有浓郁个性色彩的创作正是书评的第三种可能形态——简单的回顾:1.流言/八卦;2.指南/地图;3.游记/照片。

一次令 人愉悦的旅游途中难免杂石乱草,甚至蚊虫毒蛇的滋扰,但热情高涨的游客对那些当然毫不在乎,回来和朋友说起,津津乐道的也是山顶风光如何如何,山路中的小 小困顿是不堪提起的。一本书的瑕疵当然也同样不能影响爱好者的热切赞扬,而且类似我们追求风景照片的完美无缺,书评中的摘录也是特意挑选专为展示精美之 处。

正是个性的介入使得好的游记开阔了风景而不是简化它,发现了景点而不是重复它。这是以风景为素材的再创作。同样,一篇有个人风格和思想的评论,依据一本书所写,最终丰富了它。

5. 书评天生注定了要浮光掠影,写书评的人在深入一本书之后写下浅表印象,和记者从战争前线或黑幕背后传回一篇报道并没有本质区别。战地报道当然可以传递硝烟 气息或伤亡数字,但读者不可能从中体会战士身临真正战场的感受,更不可能得知指挥室中沙盘的面目——联想一本书的内幕,如何从草稿逐渐发育长大的过程,作 者那些苦心安排调度的痕迹在文本不断的改写中最终湮灭不见,等到成书的时候,作者也难以说清书为什么写成这个样子——就像一场战役结束,总结胜败原因总会 众说纷纭。书评于是成为提供一家之言的艺术,既然做不到提供全景。

6. 说到了全景,就像我们可以面对美景举起相机,却同样不可能拍下整个视野。摄影是取景框的艺术,好的书评也需要评论者的精心取舍。漂亮花树不妨放进镜头,在 背景中疏影横斜,而角落里冒出陌生人脸孔的横生枝节只会让画面平白降格;书评也有类似规矩:什么可以述说可以评论?什么不可述说不可评论?要想写好书评, 当然都得明白……接下来似乎该揭晓问题的答案,但那就是不可枉加述说评论的部分,这篇文章于是到了应该结束的地方。

0 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