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re exceptions happen.

2007年2月12日星期一

读昆德拉的几个要领



最近在休息的时候重复的看昆德拉的这部小说,是上海译文的新版,标题改了,曾经沸沸扬扬的事,但我对标题没有意见, 我喜欢新的版本,是因为译者采用的文体:平实,清晰和克制。对一本嘲讽”媚俗”(kitsch)的小说,太多的成语和文采反而是有害的。 旧版在网上流传很广,那个版本的翻译本身就非常kitsch,我怀疑这也是造成许多人误解这部书,乃至误解Kitsch含义的一个原因。 另外新版译本有个好处,就是尊重原版,把小说明确的划分成了一个个小节,这里的节奏感其实很重要。

这部小说有过太多评论,长篇大论,充满空洞的词汇,尤其是摆着文学批评架子写出来的那些, “元叙事”,“复调小说”,“自我指涉”,“存在编码”,用这些词语可以制造出许多垃圾著作和论文,例如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我后悔看过吴晓东这本无聊的书。用小说理论去批评小说,比按照营养成分表赏鉴美食更糟糕,营养成分还可以参考,但小说理论完全是纸上谈兵。 吴晓东在他书的封面上留了一句话,“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这正是吴承认自己缺乏理解力的自供状。但让他变的可恶的关键原因不是他的愚蠢, 而是他当起老师,把一种痛苦的阅读方式教给更多的人。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在anobii上做眉批,摘录那些关键的线索,从中得到了非常多的乐趣, 获得阅读乐趣说穿了很简单,所以我不打算故弄玄虚的说很多废话,也不唠叨的罗列这个小说中随处可见的伏笔和呼应, 直接说一下读昆德拉的几个要领,其实昆德拉的小说非常清晰,有结构美感,发现结构之后,就一点也不难懂了。

  1. 要用欣赏音乐(古典音乐)的方式去读昆德拉。这是昆德拉写作小说的方式。他按照动机,主题和旋律来组织他的小说。托马斯是一个动机,特蕾莎是对比的动机。 而萨比娜和弗兰茨是另一组。你能发现这些动机是如何呼应,对比,编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抽象的小说。
  2. 昆德拉是克制的作者,无关主题的描写都被忽略了,所以反过来说,凡是昆德拉写到的细节,都有隐藏的意图。但这个意图可能需要到几十页或半本书之后,才被你发现。你会不断发现各种伏笔和线索,有类似侦探小说的乐趣。
  3. 昆德拉是反现实主义的,他总是用作者或我的身份直接插话,在故事进展中揭开幕布的一角,让读者看一切都来自虚构,这个立场在小说里就是萨宾娜的立 场,就是萨宾娜在画布上洒下的颜料。至于他为什么反现实主义,因为他认为现实主义是Kitsch的虚构,是虚构,但装成现实,所以是他不能忍受的 Kitsch.
  4. 什么是媚俗(Kitsch),媚俗不是庸俗,也不是取悦大众。在wiki上其实有kitsch从现代主义艺术浪潮说起的冗长解释。给个简明解释的 话,Kitsch就是“矫情”,随时意识着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这种情绪的“正当合法”,哭不是为了悲痛,是因为应该悲痛。笑不是为了幸福,是为了应该感到 幸福。以上的,基本被昆德拉看作是人类无聊的表现,是一种Kitsch,翻译成媚俗之后。就和红楼梦的意淫一样,被广泛的误解了。读这本小说,看萨宾娜怎 么嘲笑Kitsch是个很有趣的事儿。
  5. 关于永世轮回,把它作为浮生短暂及时行乐的反面去理解就可以了。昆德拉太爱好哲学了,我觉得引用尼采很KUSO.

0 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