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re exceptions happen.

2007年2月21日星期三

伟大的古代科学家释迦牟尼

佛教常识答问的图像

感谢earthmouse推荐给我这本书,我买了拖到最近刚看完,没有就此发愿皈依我佛,但阅读过程中不断被启发的感觉真的不错。身为一个普通的没有信仰的中国人,身边又能耳濡目染大量关涉宗教背景的事物,对宗教——包括佛教——反而容易形成偏见和专断,因为自以为熟悉,其实是完全的误解。诸如佛经,无常,菩萨,轮回,戒律,茹素,这些我之前觉得毫不稀奇的常识,被赵朴初先生讲解之后才觉今是而昨非。

另外在看到“什么是无常”一节的时候,忍不住佩服起了释迦牟尼,这真不是其他宗教体系的伦理学建构所能比拟,所谓诸行无常,刹那生灭。就是一套基于动力系统观点的宇宙学模型,赵朴初先生解释的也很明白:

"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着"生、异、灭"三字或"生、住、异、灭"四字。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候叫做"住";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现象的消灭叫做"灭"。刹那(K2aza)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有人问,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么是刹那生灭呢?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但从他的组成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照佛教的教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佛教把主张"有常恒不变的事物"的见解叫做"常见",认为是错误的。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真的体会到所谓听高僧讲佛,不禁欢喜赞叹的感受。在我这个科学青年看起来,佛教有那个时代太过先进的宇宙观,所谓刹那生灭,是对在一个无穷维动力系统的诸多局部流形中短暂存在的局域吸引子的巧妙修辞。否定有“常恒不变之事物”,更是揭示了开放体系中非保守动力系统必将耗散而非收敛的规律,从这里到进化论就只有一层窗户纸了……
这个繁复巧妙,不依靠定量计算而依靠定性推理的理论体系,最后还是成了一个给普通人以尘世安慰的信仰体系,而不是成为某种科学,它还留下许多许多的经卷,供信徒们继续追怀这个伟大的古代科学家释迦牟尼。

ps,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又懒得买。我用ebook search engine搜了一下,有电子版的。可以自行下载。:-)

2007年2月19日星期一

全球变暖·免疫反应·政治改革

窗外北风正吹得呜呜的响,过年的炮竹声依然不断,坐在这里谈什么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真有不识时务杞人忧天的嫌疑。我从小看时事新闻,总能频繁的看见事关全球变暖的新闻,什么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暖冬,京都议定书…说起来,人们并不是不关心环境,但关心又能怎样?
我今天看见的新闻更悲观了,世界银行在2月发布了一个报告, 说海平面将在本世纪内上升1米,住在沿海区域的60M人口将因此受影响,报告中引用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专家小组(The U.N.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or IPCC) 的研究结论是,即使温室气体浓度从现在起停止增长,在未来几百年内,气温和海平面的上升仍然不可逆转(据说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在大气层中稳定存在100年以 上)。听起来挺可怕的,一堆重要的大人物也表态要支持环境保护,诸如美国某个要竞选的参议员,或欧盟主席国总理,世界经济论坛还把气候变化列为2007年影响最大的问题。
但其实这样的反应和过去曾经出现的并无不同,问题能就此解决吗?我以为不能,除非全球变暖速度加快10倍,否则这个议题就依然只 能在达成协议,破坏协议,抗议,重新谈判的不断扯皮的循环中继续成为人类世界的一个话题而已。只是话题,连问题都不是。关键并不是人类世界缺少解决全球范 围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这个事件发生在一个人类现有制度无法处理的时间尺度上。当初的禽流感如果在全球传播开,就是立竿见影的大瘟疫,但这个全球危机反而 给控制住了。因为禽流感的时间尺度甚至小于一届官员的任期,不由人类不费心。而全球变暖,抱歉,人类就是短视的应付现实的生物,人类的制度就是用来解决以 “年”为时间尺度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这种在100年以上才能看出成效的事。
举个类似的系统,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生病要发烧,烧得太 利害会死人,但其实发烧是白细胞大量繁殖应对眼前麻烦的结果,所谓免疫反应。白细胞能多点远见,控制体温在适度范围内吗?不可能,一个白细胞的生命周期只 有大约10天,它一生的目标,就是要在这10多天内尽可能多的消灭体内入侵者。它不可能像人一样,了解生命其实有100年,可以用10天来卧床休息。白细 胞不会为了体温上升,而停止繁殖来消灭细菌;同理人也不可能同意停止经济发展,停止燃烧汽油和煤,停止追求那些我们一生中很重要的目标。我们的时间尺度和 全球变暖的时间尺度相比还是太小了,白细胞当然关心人的生死,可它无法放弃自己生存的基本使命,如同人不可能放弃眼前的发展,而把目标寄托在自己死后 100年的全球气温能因此下降1度。
所以我看要想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第一步,是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至少需要延长到几个世纪,当人类 足够长寿,气候变暖就成为人类这辈子要面对的重大问题,相信我,这个问题会和经济发展一样得到重视的。怎么说,海平面要是上升,就有沿海岸线的几十万平方 公里的土地要化为乌有,这可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不是子孙的事了。
说到这里,稍微提一下中国的政治改革为什么只打雷不下雨,这其实和世界的全球变暖话题一样。民怨的缓慢积累,和气温的缓慢上升一样,都超过了官员会予以响应的时间尺度。

2007年2月17日星期六

过节了,来量一下理想

小时候长个子,逢年过节,要被妈妈按在门框上用指甲刻个印,这是量我长多高了。长大后,不长个子了,各种有待实现的理想倒是像杰克的魔豆一样越长越多,看着自己的理想和现实逐渐妥协平衡,不知道什么时候连理想也不长了,得度量一下才好。今天起床想到这个问题,非常不严肃的想了一会可能的度量单位和方法,估计一个人多理想或多现实,直接测量是不可能的了。就搞一个指标量吧;我看了下满墙没有来得及看的书,忽然恍然大悟。

一本书,无论是高头讲章还是消遣小说,在被买下的时候,心里总是认为有时间去了解去欣赏的,但最后往往在书架上蒙尘。

没错,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所以这是现成的指标量,规定缩写为B:
B(理想/现实) = B(书籍的购买速度/书籍的阅读速度)
b = lg(B) . (为了方便比较,取自然对数)

绝对理想化的人,无限的信任他的未来,为未来预约许多的重负,而绝对现实的人,只信任当下,不肯托付他的未来。买书和读书正是这么一个关系。当B>1,即b>0,你是有理想色彩的人,若B<1,即b<0,你是相对现实的人。b的大小是可以看出理想程度的,逐年统计度量,可以看出自己理想/现实的变化起伏。
世上多的是藏书家,难怪知识分子容易给人留下理想不切实际的刻板印象,所谓书生气。我自己不幸也是,看看我坦白过的没看完的书的数量就知道,但指标显示,入春以来我开始趋向现实,买书明显减少,读书速度略为提高。计算一下,应该 b(2006)>> b(2007)>0.
说到绝对现实的读书人,有个有名的例子,就是钱钟书。钱号称只买必需的工具书,其他的都是借来看。所以钱的现实,应该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本来能从文革生存,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最后如果是女士,更好的度量标准是购买衣服数量和更换衣服之比。天性所嗜之物才能度量天性么。:)

(无责任声明:若指数和性格雷同,须知纯属巧合)

2007年2月15日星期四

大家一起来玩Pipes吧

Yahoo推出了下一代的web基础服务:Pipes.
我是今天在Moutain同学的博客上看见这个大新闻的,Web 3.0到来的步伐比我想象的还快,已经有人喊出这样的口号了:“Yahoo!Pipes = Web 3.0 Feedstravaganza!!!”。我2月3号写文章时候想1年后差不多会发生的事情,结果4天后,2月7日pipes上线。面对这么迅速的变迁,不由不让人感觉技术的发展就像是失去控制的脱缰野马,猜测某种反技术思潮会因此再次抬头:P

Pipes的基础能力是使用户能够在图形界面下自由完成对web数据的集成和过滤(并可以分享和重用他人的Pipe),数据源是每个blogger writer/subscriber都很熟悉的feed,然后你可以在一个图形界面中将这些数据源的数据作为某个过滤器的输入,通过用户所定制条件的过滤后再输出..这样的过程可以随意组合,产生你所希望的数据服务。管道(pipe)本来就是UNIX的经典编程范式,随着OO兴起被大部分程序员冷落了,今天Pipe模式的回归,实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pipe, filter与 feed的组合是那么契合。

晚上兴致勃勃玩了一会Pipes,觉得这个仿工作流软件的web图形界面做的还是比较易用的,有比较完善的在线提示和例子,Geeks们应该都能轻松愉悦的上手,但建了两三个toy pipe之后,就觉得功能局限的挺利害。因为数据源必须定制在pipe里,外部输入的数据只能当参数,保存不下来,也就是说不能由外部动态增添或删除数据源,无法搞出比较有意思的动态的数据服务,只能搞静态的...不爽。

另外我不知道对没有编程经验的人算不算有门槛,或许他们至少能改动其他人share的现成pipes。其实期望编程难度下降到日常会话的程度并不现实,我觉得随着Web 3.0势力的扩张,某种程度的编程知识也会有类似英语的学习潮流,毕竟这个年代,计算机数量比英语人口还多了,5年前肯定想不到人人都会折腾HTML/CSS,发布Blog...

大家一起来玩Pipes吧,有做了好用的Pipe知会一声:)

2007年2月12日星期一

读昆德拉的几个要领



最近在休息的时候重复的看昆德拉的这部小说,是上海译文的新版,标题改了,曾经沸沸扬扬的事,但我对标题没有意见, 我喜欢新的版本,是因为译者采用的文体:平实,清晰和克制。对一本嘲讽”媚俗”(kitsch)的小说,太多的成语和文采反而是有害的。 旧版在网上流传很广,那个版本的翻译本身就非常kitsch,我怀疑这也是造成许多人误解这部书,乃至误解Kitsch含义的一个原因。 另外新版译本有个好处,就是尊重原版,把小说明确的划分成了一个个小节,这里的节奏感其实很重要。

这部小说有过太多评论,长篇大论,充满空洞的词汇,尤其是摆着文学批评架子写出来的那些, “元叙事”,“复调小说”,“自我指涉”,“存在编码”,用这些词语可以制造出许多垃圾著作和论文,例如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我后悔看过吴晓东这本无聊的书。用小说理论去批评小说,比按照营养成分表赏鉴美食更糟糕,营养成分还可以参考,但小说理论完全是纸上谈兵。 吴晓东在他书的封面上留了一句话,“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这正是吴承认自己缺乏理解力的自供状。但让他变的可恶的关键原因不是他的愚蠢, 而是他当起老师,把一种痛苦的阅读方式教给更多的人。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在anobii上做眉批,摘录那些关键的线索,从中得到了非常多的乐趣, 获得阅读乐趣说穿了很简单,所以我不打算故弄玄虚的说很多废话,也不唠叨的罗列这个小说中随处可见的伏笔和呼应, 直接说一下读昆德拉的几个要领,其实昆德拉的小说非常清晰,有结构美感,发现结构之后,就一点也不难懂了。

  1. 要用欣赏音乐(古典音乐)的方式去读昆德拉。这是昆德拉写作小说的方式。他按照动机,主题和旋律来组织他的小说。托马斯是一个动机,特蕾莎是对比的动机。 而萨比娜和弗兰茨是另一组。你能发现这些动机是如何呼应,对比,编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抽象的小说。
  2. 昆德拉是克制的作者,无关主题的描写都被忽略了,所以反过来说,凡是昆德拉写到的细节,都有隐藏的意图。但这个意图可能需要到几十页或半本书之后,才被你发现。你会不断发现各种伏笔和线索,有类似侦探小说的乐趣。
  3. 昆德拉是反现实主义的,他总是用作者或我的身份直接插话,在故事进展中揭开幕布的一角,让读者看一切都来自虚构,这个立场在小说里就是萨宾娜的立 场,就是萨宾娜在画布上洒下的颜料。至于他为什么反现实主义,因为他认为现实主义是Kitsch的虚构,是虚构,但装成现实,所以是他不能忍受的 Kitsch.
  4. 什么是媚俗(Kitsch),媚俗不是庸俗,也不是取悦大众。在wiki上其实有kitsch从现代主义艺术浪潮说起的冗长解释。给个简明解释的 话,Kitsch就是“矫情”,随时意识着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这种情绪的“正当合法”,哭不是为了悲痛,是因为应该悲痛。笑不是为了幸福,是为了应该感到 幸福。以上的,基本被昆德拉看作是人类无聊的表现,是一种Kitsch,翻译成媚俗之后。就和红楼梦的意淫一样,被广泛的误解了。读这本小说,看萨宾娜怎 么嘲笑Kitsch是个很有趣的事儿。
  5. 关于永世轮回,把它作为浮生短暂及时行乐的反面去理解就可以了。昆德拉太爱好哲学了,我觉得引用尼采很KUSO.

2007年2月10日星期六

一个逻辑,两种表述

文字真是个好东西,可以把从古到今被聪明人想到的东西都留下来,让后人站在他们肩膀上。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产生了许多立场不同的正确论述,引两段聪明人的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孟子,告子下

“当然啦,人民不想要战争,无论在俄罗斯、英格兰还是美国抑或是德国都一样。但是无论如何,是领导阶层在制定政策;而不论是民主、法西斯、议会政治或是共产制度,要操控人民都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太简单了。你只需要告诉人民他们被他国侵犯了,并且攻击鸽派人士缺乏爱国意识,将国家暴露于巨大的危险中。明示或暗示,人民自然就会按照领导阶层的愿望行动。这在所有国家都有效。”
-- Herman Goering, 纳粹德国空军元帅 纽仑堡

显然两个人的逻辑是一个,都认为敌国外患乃是刺激国民努力上进的好东西。但戈林在纽伦堡审判时的名言就可以用来批判鹰派,孟子在战国乱世留下的感想可以用来批判鸽派。一个逻辑,两种表述。

ps. 所以逻辑不是一切。把话说得逻辑圆满并不能说服人,可如果你和他立场接近,哪怕你逻辑不足,他也会帮你补充修正。最后这些废话是针对网络上互相拍砖讲逻辑的感想。

2007年2月9日星期五

Great Firewall有了自适应算法....

有许多google fans爱讨论google不断出现的新功能。Great Firewall 身为中国最强大的IT工程,是每个中国网民上网不被各种邪恶思想污染的重要保障,却缺乏fans的拥戴和讨论,这真是太不爱国了!我身体力行,分享一下最近发现的Great Firewall的激动人心的技术特征。

先说个有趣的案例,在几天前,我点击了我博客上的某个链接——是KGB在blogsome的博客地址(http://kgb.blogsome.com),请大家不要跟着点,因为会断线。没错,点击kgb的博客后,返回了出错页面,接着我发现,自己在blogsome的博客(http://nullpointer.blogsome.com)也被GFW列为拒绝往来户了,这是个一个GFW的升级功能吗?中国网民都有经验,GFW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正常使用,在及时阻拦了境外互联网的有害内容之后,过适当时间(几分钟到几小时)就会恢复你对某个站点的访问,例如你不慎google到有害内容被盾之类,堪称是既周到又以民为本的考虑。秉持”过一会会恢复“的想法,我去干其他事。

但第二天我发现依然不能直接连上我的博客,ok,难道我的博客就此被GFW记住了吗? 我找了一组免费代理,用proxyhunter跑了一下,测试哪些能够连上我的博客。除了那些境外服务器能意料之中的连上,发现北京电信,山东网通之类的代理也能连,结论是:GFW封禁的不是我这个微不足道的博客,而是封锁我去上某些站点,包括kgb和我的博客。但为什么不是几分钟的保护性断开,而是长时间的禁止,why?接下来我想到一种可能性,于是我去访问了一下人民网 ,浏览了一会火红的中国共产党新闻 (诚恳建议我泱泱大党,有必要请个好点的美工)的专题页面之后,发现猜想成立,我又能直接连上我的博客了。

我的猜想是,GFW已经有了某种自适应算法。它会不断给你访问的URL打分,如果你访问了非常有害的境外站点(例如KGB在blogsome的博客),不但断线,而且会被加上很高的负分,于是你就被GFW看作危险分子,某些相关的不安全站点就不会允许你访问(例如我的博客,因为我是从我的博客链接过去的),然后因为我又访问了最正义的党报网站(幸亏我想起了人民网,而不是某个资本主义企业),得到了很高的正分,重新被GFW识别为一个可以信任的爱国爱党的正义之士,顺利放行。我坚定的相信,在这套自适应敌我识别系统的支持下,GFW将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网络的重要保障,支撑起我国民经济建设在十一五期间的迅速发展。(以上引用自人民网)

ps. 如果被盾,大家可以试试看人民网。今天我又实验了一次,人民网真的很好用。

ps2. 现在我主页上的KGB链接已经改成他在国内的博客站点了。大家可以放心访问....

Flat World, Steep China.

世界是平的的封面

全球化已经侵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既成事实。《世界是平的》说的就是这个事实。但这本书我并没有买,一是因为这个事实地球人都知道了,只有美国老百姓不知道。二是因为我在书店里站着看完了前几章,并没有产生看完的兴趣。三是因为作者对其他民族的歧视和沙文主义,简直就是一个美国的爱国愤青。

这事实上就是一本美国记者写给美国老百姓看的书,告诉他们现在世界变平了,印度人,中国人,还有世界各地的人都会通过外包,通过互联网,和你们抢工作了,所以你们和你们的后代要努力作全球化的精英,去占领那些依靠创造力的高端工作。嗯,基本就是这么一本面向美国老百姓的励志读物。说真的,我对中国有这么多人推崇这本书并不奇怪,因为有许多人,或许也包括我,都应该算全球化的潜在受益者,还有许多人寄望于在这个平坦的世界上谋求财富,例如那些web 2.0创业者,风投,上市,这些都是发生于平坦世界里的光滑的经济行为,在流动的资本的润滑下,这些中国公司可以一路滑入纳斯达克,世界是平的。

这个平坦的世界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喷气式飞机,五星级旅馆,星巴克和麦当劳,奢侈品牌,VISA和ATM设备等等许许多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小小的空间虚拟连接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进入这个世界,地球上的距离就失去现实意义,你可以在世界各地迁徙,一样上网,一样赶飞机,一样上星巴克,一样逛Versace的专卖店,一样刷VISA,也就是说在全世界过一样的生活。

可你如果因为也上网,赶飞机,上星巴克,逛专卖店,刷VISA,而且还读了《世界是平的》,你就真的相信自己所在一个平坦的世界,那么你就被骗了。在这个代表人类物质文明高峰的小小虚拟平面下面,世界各地都有着巨大的不平坦,哪怕在美国。而关于中国,中国是陡峭的。看看1亿多民工每年春运的往复迁徙,他们的世界是那么陡峭难行。户口制度,城乡差异,垄断,从话语权到投票权的种种不平等,这些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陡峭斜面。所以中国需要的不是《世界是平的》,而是一部《中国是平的》,告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白领精英,中国变平了,内地省份的年轻人能够得到很好的教育,能够用更低的价格外包你们现有的工作了,你们该努力发展自己的技能,去做更需要创意的工作了。。。很可惜,现实还不是这样,所以也没有这样的书。中国的下一个问题是怎么变平坦,而不是满足于接入平坦的世界。

全球化和《世界是平的》对中国最好的教益并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平坦化”的世界所能产生的经济活力。一个平坦的中国将比一个陡峭的中国更充满能量。这不是毛泽东式的平均主义,你知道我在说什么。

2007年2月8日星期四

定制自己的Google引擎

整天闭门家中考虑网络的动力系统模型,对最新发展又一次后知后觉,不过总算对大方向还是预测正确。上一次我刚在blog:“Web 3.0 is installing..please wait” 里猜想将要进入由大众创建并分享网络服务的时代,今天就发现了一个新的实例:Google在2006.Nov悄悄推出了Custom Search Engine,鼓励由用户自行定制专用的搜索引擎。通过指定关键字和站点列表,你就能得到一个基于你个人偏好和浏览经验的Google专用搜索服务。

我试做了一个搜索电子书(ebook)的搜索引擎,一共加入了47个我记载在bookmark里的电子书站点,成果是这个ebook search engine, 另外我blog页面右侧栏也加上了搜索框“Search Ebooks”。试用了一下张爱玲和Shakespeare,效果良好:)本来电子书下载站点就是既多又乱,虽然bookmark可以无限增加,但要下载 的时候一个个点开去找真是一个囧字,ok,现在要找书籍下载方便了。遗憾是很久没有下载过技术类书籍了,那些速朽的技术手册们..如果谁知道好的技术类书 籍下载站点,可以直接留言告诉我,或者点Volunteer to contribute to this search engine,真诚欢迎参与来改进这个ebook下载专用搜索。另外如果觉得这个搜索服务对你有用,点击搜索框下面的add to google图标,就可以把它加入你的Google个人主页了:)

要 说改进余地的话,我觉得,google这个服务大可以更自动化一点,能够结合Google marks或del.icio.us,让用户能够直接把一组站点加入定制搜索引擎的列表,不用一一添加,还可以根据当初bookmark站点时的tag信 息,作一些基于聚类的推荐。

最后建议大家用定制搜索取代长长的资源类书签列表..没错,web 3.0 is installing…

2007年2月7日星期三

“教授”是骗子,记者是傻子?

最近看见这样一条新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许文胜等人在网上发起《中华纪年应恢复“黄帝纪年”》倡议,这种“倡议”是那么愚蠢,愚蠢到让人无法有耐心去一一证明各项荒谬之处。在这则“争议性”新闻的不断转载和重命名过程中,“清华教授”四个字一直都牢固的占据着标题,看起来,现在清华北大教授,或知名学者已经快成了名校博士,美丽女研究生同类的“眼球”词汇,用于新闻标题有特别效果。
我搜索许文胜此人时同时看见不少用滔滔雄辩反对许文胜“教授”倡议的博客,却很奇怪没有人质疑他的教授身份,多的是由此发挥推而广之,开始批评中国的院士教授学者专家。这说明两点:

  1. 群众并不容易被忽悠,哪怕你是院士教授学者专家。这是好事。
  2. 群众会相信这么愚蠢的倡议真的出于清华教授之口,没有人怀疑许文胜其人的真实身份,这说明教授一词,哪怕你是清华教授,也失去了具公信力的水准。这可不是好事。

查证许文胜其人的真实身份其实一点也不费事,google "许文胜 清华大学",目标出现了: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培训部

- 许文胜. 东方网景创始人,太极管理理论创建人,国际太极易学会理事,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易学管理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培训部主讲教授, State ...

ok,原来是培训部的,我们连上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主页,找到其教师名单,没有许文胜其人,果然。这个培训部又是这么回事呢。找学院概况,我们能发现这段话:“为适应社会需求,学院设有培训部,进行学历、非学历等继续教育培训。每年学院受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在校内外举办数十期研究生课程班、高级研讨班、培训班,受教育人数在 1000 人以上。”

嗯哼,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借着自己名气在正常教学活动外开班挣钱,正式聘用的老师不够用,于是就外聘,于是就有“
太极管理理论创建人,易学专家”许文胜也来借一下清华的名气,虽然不是任何大学里的正教授或副教授,连讲师也不是,而是培训部的“主讲教授”,但做适当省略,就可以蒙人,尤其蒙记者。一件骗局中,骗子和傻子,缺一不可。许文胜是骗子,但把清华教授四个字不经查证写上标题的记者难道不是傻子吗?至少也是业务水平不足。

无独有偶
,就在前一阵还有一个上凤凰卫视开辩论会的“北大教授”丁小平,但被警觉性高的司马南当场质疑下不了台。其实很久以前我就在北大三角地看见过丁小平此人的“讲座通知”,一张小小的红纸片上,写着这位大师在横跨文史理工的十几门学科做出过创造性贡献云云,显然还不如边上的租房广告可靠。但这样的人,凤凰卫视把他请上了节目。某些媒体从业人员如果不是智力有待提高,就是严重缺乏了“求证”这一新闻基本训练。骗子留给读者去求证,要媒体干什么?

2007年2月5日星期一

来来,我也写点“敏感”的

狼来了狼来了,Great Firewall 又来了,我现在又是找代理才登录的自己的博客。干脆记录点最近的敏感新闻吧,反正也被封了,不写白不写。 最近有五个韩国运动员在中国亚冬会颁奖台上举起纸牌声称长白山是韩国领土。

事实证明,新闻审查和GFW对中国网民只是形式主义,坏消息从来传的比什么都快,从论坛到博客都有对此事件的大量讨论,本来就火热的民族主义情绪找到了燃料,典型内容和立场可举天涯的这篇帖子为代表,我们可以从中看见发泄,歧视,焦虑,还有许多的过剩力比多,网民对5个韩国女运动员图片的恶搞更是堪称低级幽默的一个高峰。恶搞是个减压阀,也是个下水道,中国网民的压力和精力都要通过这个出口宣泄,道德底线和是非判断也都一股脑进了下水道,当一种道德高于所有道德的时候,所有的道德都不存在了。所以我们能看见那么下流的改图,在爱国主义的牌坊下面,各种恶心的东西都现了形。这真是可鄙的事。

2007年2月4日星期日

Web 3.0 is installing…please wait.

看见blog中文翻译的一篇“超越用户创建的模式:Web 2.0 和语义网络”,引起了我讨论Web 3.0可能实现细节的热情。

Web 2.0是一个门槛性事件,跨过这个门槛,证明Web与时俱进,不会成为像Gopher一样的古董.(还有人知道Gopher吗?学到ISO协议第七层的时候可能会提一下) 但不要被Web版本号升级所欺骗的是,Web升级不是跳跃的突变,而是渐变的演化过程,构成Web 2.0的各种技术要素,事实上来自于从2000年起不断的各种技术升级;同样的原因,当前真实的Web版本号早已不是2.0,而是2.x(有人把当下流行的基于人际网络的各种社区称作2.1,这纯属无聊的概念炒作)。我们可以确认的是:Web 3.0正在安装中,让我们来眺望一下3.0的可能未来。

如果把Web 2.0概括为:由大众创建并分享内容,那么Web 3.0的目标就是:由大众创建并分享服务。在我们用博客和Youtube突破了内容必须由正式媒体提供的心理障碍之后,接下来就是突破网络服务必须由软件工程师编写的心理障碍了。而一切事实上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发展中,我们可以简单的划分这样两个发展步骤:

    1,由用户定制的网页,用户创建自己的界面。Google Personalized Homepage和微软的Live.com都可以看作这一类的原型。目前的页面定制还是停留于让用户自行拖放各种小型web数据服务(所谓 badges),但我猜想最终将走向让用户拥有对整个页面的决定权,与其让网站设计者殚精竭虑去讨好所有人(Mission Impossible!),不如按照长尾理论,给用户以选择的自由,让他们自由决定在页面上端添加一个直达某个功能的链接,或把右下侧那些“看起来很蠢” (尊重你的用户的主观感受)的功能列表收缩成一个弹出菜单。这将是比一个由rss自动转发数据所堆砌出来的一个其实很白痴的表格状 Personalized Homepage要棒得多的事。想一想,Windows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桌面,就有那么多人每天不厌其烦的在上面拖动和布置图标和背景,如果web 2.0网站能让用户能轻松定制自己的个人页面,网站设计者所苦恼的交互性设计优化问题就不复存在。比起Google和Live.com,现在红火的web 2.0 startups更需要这个技术。随之而来的就是界面设计的分享。在web 2.0典型的社区环境中,用户从不同个人所拥有的页面中跳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例如豆瓣所提供的体验),但现在用户可以分享的不仅是千差万别的内 容,还包括各种充满个人创意的界面设计,(设想一下,用户可以选择页面某个区域,然后在弹出的提示菜单里选择:应用此界面元素至我的页面。)以上描述的技 术将把HTML进一步彻底分解为可独立存在的页面元素和组装方式,由目前的XML/AJAX技术继续发展后的版本(会有某个数据文件描述页面元素的组装方 式),然后在客户端完成各种页面元素的动态重组
    2,在用户创建界面之后下一步就是由用户组装的服务,同样的道理,软件工程师不可 能生产出满足每个人每个无聊需求的软件或服务,但在web的超傻瓜界面下,可以让他们自行用一些基础组件去组装自己的网络服务。例如我如果写了篇博客,想 同时转载到我的邮箱备份。这种细微的需求,如果某家博客网站有提供,可能是个不错的吸引人的Feature,但用户不可能仅仅为了一个这样的特征就迁移自 己的博客,但他就无法享受“发表博客自动转发邮箱”这么一个的细小的自动化的快感。(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让人获得自动化的快感,这个就不展开了)但事实 上发邮件是大多数网站都有的基本服务,目前定制服务的提供方式是让用户在某个Option或Settings菜单中选择某个单选框,例如“自动转发评 论”,这肯定是需求工程师分析出的按照80/20原则的代表大多数人的需求,可长尾再一次的出现,当你给用户自由选择权力时,会产生许多不同的需求,例如 希望同时往两个邮箱中转发,发表并同时转发,转发超过多少长度的文章,不要转发链接要把文章和评论合并转发,这是列举不完的对服务需求的长尾。有趣的地方在于,随着用户自组装服务技术的发展,用户将前所未有的获得自由控制计算服务的能力,曲线达成了当初开放源代码运动的目标——而且不需要源代码。, 我们正从傻瓜化时代走向超傻瓜化时代。在网页上用类似Visio画流程图的方式组装服务或许够简单了(如拖动一个代表博客发表事件的矩形,将它关联到邮件 发送服务的传送带上),也或许还不够,但最终我们将在web 3.0时代享用可自由组装的内容,界面和服务,这会带来许多远远超乎我们想象力的应用组合。(我设想了一个面向个人博客的Call Center服务)

Web的发明人Tim Berners-Lee所预言的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是语义网(Sematic Web),而目前看来这项技术事实是一个Ontology/知识表示的泥潭,我觉得它的命运将类似于ISO七层网络协议,最后被某个更轻量级的现实方案所取代。Web 3.0正在安装中,这里有软件工程师的功劳,并将有用户的更大功劳。

1921,芥川龙之介在中国

中国游记的封面照片
我本人知道芥川是因为知道他的《罗生门》,还有日本的芥川奖。没想到他还在1921年来过中国,并留下一部《中国游记》,有八卦说这本书把当时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气坏了,例如巴金还写了一篇《几段不恭敬的话》来反击。不过我看其实巴金先生也是个性情中人,因为芥川这本书说了许多足以让中国人难堪的事,巴金先生一条都没有否认,只是把日本当时的小说家包括芥川龙之介都批评了一遍,泄愤而已。
芥川这部游记的风格就是八个字:宁直不枉,百无禁忌。序言写得就毫不客气,第一句说

“《中国游记》这本书,归根结蒂是发挥了我新闻记者式才能的产物。这种才能既可以说是天赐的恩惠,也可以说是天赐的灾祸。”
序言最后一句是
“从上述几片新闻通讯中,确实可以窥见我所具有的那种新闻记者式的才能。那才能曾如电光一般,至少如舞台上的灯光一般闪亮过。”
读了有什么感想?我们可能没有因此窥见芥川兄的“新闻记者式的才能”,却可以窥见他非同常人的坦率,相比之下,常人都是对朋友不吝高调表扬,对自己坚决低 调谦虚。芥川自夸自赞而毫不羞愧,仅仅因为他确实相信自己的才能如此。以这种不矫不伪,不拘礼法的性格,这本游记自然不可能写得让某些爱面子的国人高兴, 摘录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文字,可以差拟想见一下此书的文风:

走到这条弄堂的尽头,就看见早就听说过的湖心亭(注:就是上海城隍庙里的 湖心亭)了。说是”湖心亭“,名字挺漂亮,可实际上是个随时可能倒塌的、破旧不堪的茶馆。而且亭外的池子里,水面上浮满了蓝色的水藻,几乎看不见池水的颜 色。池子的四周,围着一圈用石头砌成的看来也不太牢靠的栏杆。当我们走到这里的时候,一个身穿浅葱色棉衣,后脑勺拖一条长辫子的中国人(在这中间我要补充 一点,根据菊池宽的说法,他批评我常常喜欢在小说里用”茅坑“之类的下等词语。如果这用在吟咏俳句上,那自然是受了芜村的”马粪“或芭蕉的”马尿“影响。 我当然并非不想洗耳恭听菊池先生的高见。可是,要说到写中国游记的话,若所游所记之处本身等而下之,就必须时时打破旧礼节的束缚,否则不可能写出生动活泼 的文章来,汝若不信,请各位不妨自己写写看)。闲话休提,言归正传。且说这个中国人正在悠悠然地向池子里撒尿。对于这个中国人来说,陈树藩叛变也好,白话 诗的流行已走下坡路也好,日英两国是否继续结盟的议论也好,这些事儿根本不在话下。至少,从这个中国人的态度和脸色上,有一种十分悠闲的神色。一间耸立在 阴沉沉天空的中国式破旧亭子,一泓布满病态绿色的池水,一大泡斜斜射入池中的小便……这不仅是一幅爱好忧郁的作家所追求的风景画,同时也是对这又老又大的 国家可怕且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象征。我久久地注视着这个中国人,怀着刻骨铭心的感怀。可是对于四十起来说,他似乎在说,有什么值得如此感叹的呢?这种景 观,有什么好稀奇的。
”你瞧,这石板上流淌的不也全是小便吗?“
四十起这样说时,脸颊上浮起一丝苦笑,同时快步沿着池边拐了过去。
经他这一说,我也立即闻到了空气中荡漾着的浓重的尿臭。一闻出是尿臭,湖水呈蓝色的谜底也马上被揭开了。湖心亭毕竟是湖心亭,而小便总归是小便。我踮起脚尖,紧跟在四十起身后,快步追了上去。现在哪里是沉溺于胡乱咏叹的时候。

芥 川这部书并不只写了当时的中国,对当时身居中国的西洋人和日本人,都有相当真切的描写,且同样不避丑讳,《菊与刀》里说日本人是羞耻心特别强盛的民族,芥 川作为民族的天才,自然能克服民族的弱点。不过你若觉得这本书是一部强调社会阴暗面,气氛压抑的读物,就误解了,其实这本书写得好玩的很。芥川写自己去拜 见章炳麟,衣服穿得单薄瑟瑟发抖,对章一身毛皮大褂”暖烘烘的穿着,以及悠然伸开双脚的姿态,更是钦羡不已。” 这种种调皮的笔调,提醒我们芥川1921年在上海时还是一个不到30的青年人(芥川龙之介生卒年份:1892-1927),彼时距他自杀还有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