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re exceptions happen.

2008年1月16日星期三

从豆瓣的推荐功能说起——SNS网站的内向和外向

昨天豆瓣网推出了一个新功能的alpha测试:全站统一的“推荐”功能,豆瓣用户从此可以在全站范围内对书/影/乐/评论/小组/话题/豆列/博客做出自己的推荐,留下自己的评语。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开启豆瓣SNS结构巨大转型的关键一步,如果借用心理学的术语,原先那个内向沉静的豆瓣将从此变得越来越外向,越来越活泼。

这里的内向和外向,是我对两类不同SNS网站的分类,还是举例来说,del.icio.usdigg,这是两个很雷同又很不同的2.0站点,它们都以帮助用户分享和发现有价值的网页为目标。但用户在这两个SNS网络中的基本行为截然不同,del.icio.us的是“收藏”,digg的是“推荐”,这就导致了用户行为动机的微妙区别,进而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SNS结构。

用户在做“收藏”的时候,考虑的是自己的个人兴趣,他即使知道他的收藏会被网站公开,会在友邻圈中分享,他依然是为了自己的趣味和兴趣做收藏。这种行为即使没有外部响应也不要紧,这是所谓的“内向”,内向的SNS通过聚合许多人收藏形成的偏好联系会因此呈现分歧交错的偏好区别,容易形成多元并存的结构。

而当用户在digg式网站上“推荐”的时候,他考虑的是他想象中的大众,并且关键的,他会期待得到外部的响应,我们称这种心理动因为“外向”。内向行为和外向行为可以类别于写日记和写评论:当你发现自己的日记本上有人留言,你会觉得是种冒犯,个人的收藏实在无需外部的指点和评介,而发现自己的评论无人关注无人回复,反而会感到失落和沮丧。因为这种向外的行为,从人的心理出发,就是为了响应——哪怕这响应只是digg一个简单的推。
于是为了得到外部的响应,他会更倾向于推荐那些他心目中大众会关注的内容;他也会迎合大众的趣味,参与推荐一个已经成为热点的内容,因为在这种参与中,他的推荐能够安全的得到更多外部认同。由此,外向的SNS会迅速的大众化中心化,我们能发现Digg的热点话题总是徘徊在特定的几个主题上,而且这些主题会吸引更多类似的推荐——形成稳固的中心趣味。我们说,外向型SNS有助于形成公共的注意焦点。

把外向型网络与内向型网络对比,我们能发现内向型SNS的社区相对显得“安静”,缺少外显的交互,但兴趣热点的多元化与真实性是“活跃的”外向型SNS所不能及——外向行为表露出的趣味总是没有内向行为表露的趣味更真实。

del.icio.usdigg回到豆瓣,我们能发现完全雷同的模式,豆瓣的书影音(各种subject)一直在内向型SNS机制下运作,呈现出了兼容并存的多元趣味格局;而豆瓣九点,它的Digg式推荐机制,最终导致九点首页长期被特定几个blog占据,呈现外向型SNS注意力趋同的结果。

显然豆瓣是要做社区的,豆瓣广播,是豆瓣活跃社区的有效一步,即时呈现在友邻频道的“想看看过”的个人收藏开始具有了部分外向性,有人会在收藏的附言里面留下一些面对外部的短小评论——这种评论因为广播的公共空间而有意义。但总的来说,豆瓣的书影音部分,还是一个“安静”的内向型SNS。

这次测试的全站统一的“推荐”功能,关键不是用户多了一个新的可以推荐分享的机制,而是豆瓣是否准备好迎接这种从内向的多元包容的SNS向外向的热点聚合的SNS的转型?或者,豆瓣能够成功的内外兼修?

如果豆瓣准备内外兼修(并且同时修正长期困扰豆瓣9点的首页热点趋同现象),我个人的建议是,除了全站的书/影/乐/评论/小组/话题/豆列/博客都可以推荐之外,也应对适合“收藏”的对象统一添加“收藏”功能,以提供内向和外向的不同选择。
另外,我建议将友邻广播专用于小圈子中内向行为的交流。而专辟出特定的推荐栏目用于呈现全站活跃的新鲜推荐。这样可以解决友邻广播加入推荐后信息过载的问题,而推荐的热点也能更有效的呈现,更重要的,这样可以避免外向行为对内向行为的干扰,防止豆瓣收敛为一个单纯的外向SNS。

2008年1月14日星期一

做游戏:三十九页第七行

艾芙的博客上看见这个好玩的游戏,五个第三十九页第七行:

请打开离你手边最近的一本书。找到并写下第39页第7行的一句话。(手边书太多,随便挑了本薄的)
——“我们至此为止所说的话,涉及所有现象,当然,为了理性批判的目的,我们只是对认识现象发生兴趣。”

请打开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找到并写下第39页第7行的一句话。(同上,我有许多”最喜欢”,所以随便挑了本)
——“阿基里斯:跑道那头儿是面什么旗子啊?这叫我想起我最喜欢的艺术家艾舍尔的一幅版画”

请打开随意一本外语书。找到并写下第39页第7行的一句话。
——“..taking full possession of his mind, he got up softly and shuffled..”

请打开书架最上一排上左数第一本书。找到并写下第39页第7行的一句话。(同上,有好几个书架,随便挑了一个)
——”这要从我童年的一次奇遇说起,这奇遇我永远也忘不掉,“

请打开封面是你最喜欢的颜色的一本书。找到并写下第39页第7行的一句话。
——”当受试者回到阳光灿烂的地面上时,他相信关在地下生活只有2个月。“

嗯,其中至少有一本是很好猜中的。。。:) 或者你可以接力做这个游戏。

2008年1月11日星期五

老笑话的秘密

今天半夜看见Cathayan这篇博客《沟通万年的不可能》,说的是一群专家分析把信息传递一万年(用途很多,告诉他们此处有核废料,或者告诉他们如果会了时间旅行赶快来2008年)的可能方法,最后结论是因为人类沟通仰仗的语言会不断改变,不能指望经过10000年之后,已经无人使用的语言还能被理解。专家最后建议是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把这个信息以尽量冗余的方式传递下去,庶几可能把一个消息传递尽可能长的时间。

这其实有点类似谜米机器(meme)的概念,思想分解成基本元素后能够传递的比某一种语言更长久,不过这个起兴也够长了,我言归正传,来说一下老笑话背后的秘密:

在未来某个时候,人类终于发明了时间旅行技术,一个探险队被派出想回到2008年告诉当时的人类一个攸关全人类的重要信息,但技术总是不可靠的,由于某个不知名粒子的扰动,他们错误的来到了遥远的古代,但时间旅行要消耗的巨大能量使他们没有办法再去2008,只能直接返回自己的年代。为了多少补救这次失败的时间旅行,他们设计了一个方案把这个信息传递下去——因为担心语言的改变和信息载体的丢失,他们基于未来先进的“认知心理文学”把信息编码成为许多能有效激发人类愉快情感反应的故事——就是笑话。于是笑话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这些发明笑话的人乘坐飞碟在一个个夜晚从地球的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遇到愁苦的单身的人,就给他说一个笑话。十个夜晚过去之后,所有的笑话都已经发完了,他们乘上飞船回到未来。

这些笑话事先都经过了认知心理文学的极小值分析,去除了任何多余的修饰,保证它短小易于记忆,而愉悦的情感反映使得它成为人们乐于传播的对象。为了保证信息能够有效传递到未来而不丢失,那段关键信息被分解成许多基本要素,每个要素又冗余编码进了一个个笑话。一个笑话就是一个谜语,所有的笑话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信息的编码模式就会出现。

笑话传递着,从乞丐到孩子,从小贩到顾客,从文人到皇帝,中间又衍生繁殖出了许多不同的复本,和后人模仿老笑话编出来的新笑话,但最好笑的那些依然是用未来认知心理文学技术分析优化过的经典老笑话,它们稳定的传递着,在一个个语言之间,在一个个世纪之后,互联网发明了,所有的老笑话在网上以更快的速度传播聚合,人们一次又一次在网上遭遇这些老笑话,最聪明的一些人因此发现了老笑话中隐藏的模式,为了解开后面藏着的秘密,一个叫做玻璃球游戏的组织成立来试图破解它。

终于在2008年——那些来自未来的人算准了这时候人类所能获得的计算能力恰好可以破解笑话中的编码,在这个预定的时刻,密码被解开,那段来自未来又传过历史的信息写成中文是:

请发明新笑话,我们的时代一切都不再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