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re exceptions happen.

2008年3月2日星期日

两组数字以及真假SNS

许多人把校内看作中国SNS网站的领军者,校内网有忠实模仿Facebook的界面,有实名制,有众多的大学生注册用户,似乎只要加上开放API,它就是Facebook中国版了。于是校内一开电影频道,就有人为豆瓣担心,主要理由是传说中校内无敌旺盛的人气。于是我就好奇的去校内电影频道参观,得到一组数字,然后去了一下豆瓣的相应页面,得到另一组数字,如下:

第一组数字来自校内的《长江七号》页面的前四条最热评论:
(338条回复) 40人推荐该评论
(72条回复) 35人推荐该评论
(80条回复) 33人推荐该评论
(50条回复) 28人推荐该评论

第二组数字来自豆瓣的《长江七号》页面的前四条最热评论:
(187条回复) 268/323人推荐该评论
(73条回复) 166/182人推荐该评论
(55条回复) 87/100人推荐该评论
(44条回复) 86/104人推荐该评论

其中一目了然的是豆瓣电影的人气其实比校内电影要高不少,但这并不是重点,人气可以积累,可以超越,豆瓣电影此时此刻的人气相对优势实在不足为凭,就和校内的所谓人气优势不足为凭一样。上面两组数字中真正有趣的部分在于比例:校内每篇评论吸引的回复数都远大于推荐数,而豆瓣的评论正好相反:推荐数远大于回复数。并且你如果观察其他电影,也能发现相同的对比关系,校内的用户总是更多回复而较少推荐,而在豆瓣则相反。

这说明了什么?

从数字回到用户心理来,回复操作是用户对用户的响应,推荐则是用户对圈子的分享。当用户热衷于回复而不愿推荐,这告诉我们社区中缺乏圈子,或者说有足够凝聚力的朋友圈子,校内虽然试图把用户庞杂的现实人际关系搬上网络,但校内用户热衷从事的依然是典型的1.0论坛行为——回复。缺少用户自发内聚的朋友圈子,缺乏朋友圈内自发的分享和沟通,校内所谓的SNS网络不过是无数个人的散沙(黏合在名人和美女周围?)。

相比之下,数据证明豆瓣有一个更乐于分享的用户群体,而每一个分享都暗示着一个有活力的朋友圈子。当许多人还在争论豆瓣是不是应该“转型”去做SNS的时候,豆瓣已经涌现出了丰富真实的人际网络结构。

忍不住想偷用孔子的话,子曰: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按着学校班级结党成社但保持一盘散沙并不是真正的SNS,这样的社区无法分享,也就无法过滤,也就无法帮助社区的每一个人发现真正有趣的东西。

--
ps,本文有巨大bug,写的时候没发现,写完才发现,冷汗啊冷汗,留着看谁会先留言指出。

Technorati Tags ,,,

3 留言:

匿名 说...

指的是校内的数字没有提供总的浏览人数么?

Unknown 说...

bug是指xiaonei.com的推荐不会被广播给好友?

匿名 说...

我也来猜,指的是校内是实名制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