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re exceptions happen.

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

[豆瓣插件]给新豆瓣写的引用回复按钮

这是一个用于新版豆瓣的GreaseMonkey插件,安装之后可以在小组讨论和评论(书评影评乐评等)的页面中显示一个“引用”按钮(不包括第一楼),点击就会自动引用别人的话,不知道GreaseMonkey是什么的话,并不用紧张,按下面步骤做就行:

1,Firefox官方的GreaseMonkey插件安装页面
2,去我的"Reply button for new Douban"插件页面, 点右上角的"Install this script",安装
3,ok了,可以去豆瓣小组或评论页面试试。
4,本插件有部分代码参考自Douban Quote Button插件. 特此鸣谢.
多余的话:一直对GreaseMonkey脚本很好奇,这次因为豆瓣改版,许多插件失效,就自己试着写了一个,主要收获是XPath表达式,另外觉得GreaseMonkey开发基本就是数DOM Tree结构....

2007年11月17日星期六

一个有趣的网页戏法

嗯,先去Google图像搜索,随便搜点你感兴趣的东西。(百度爱好者可以去百度的图像搜索:))

然后复制下面这段代码

javascript:R=0; x1=.1; y1=.05; x2=.25; y2=.24; x3=1.6; y3=.24; x4=300; y4=200; x5=300; y5=200; DI= document.images; DIL=DI.length; function A(){for(i=0; i<DIL; i++){DIS=DI[ i ].style; DIS.position='absolute'; DIS.left=Math.sin(R*x1+i*x2+x3)*x4+x5; DIS.top=Math.cos(R*y1+i*y2+y3)*y4+y5}R++}setInterval('A()',5 ); void(0)

把它粘贴到地址栏里,按回车,戏法开始了:)

来自:http://www3.webng.com/redtophank/cit.html

2007年11月16日星期五

新豆瓣,老风波

豆瓣在昨晚新版界面正式上线,立刻在这个刚刚迎接100万用户的2.0网站掀起了震撼性的反馈,与前几天全站共同等待第100万个用户的喜悦不同,这次引起的是滔滔的反对声浪,而且反对者正在社区里得到越来越多的拥护,这肯定会让刚推出新产品的豆瓣团队感到尴尬。对他们而言,新版是为用户精心准备的一份大礼,但却被用户当成了不受欢迎的垃圾,许多反对者用激烈的口吻形容豆瓣的新界面,这无疑是带着情绪的,但这种情绪也不难理解。对用户而言,网络社区并不是全然是虚幻的比特,他在此处留下许多的时间,搭讪过别人也被别人搭讪,这已经足够说明这里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豆瓣的每个个人页面在用户心目里是他的网络生活空间。豆瓣团队对界面的改版,就成了对他已经习惯的生活空间的粗暴干涉。豆瓣团队推出的新版,对于浸淫原有界面已久的老用户而言,不是礼物,而是一枚震撼弹。效果接近当你下班回家,推门赫然发现房东,房东笑容可掬的介绍她刚给你的房间按最新时尚风格重新装修了一遍,而你对着冰箱和衣柜的移位和堵住阳台门的华丽书架愤怒不已。

用户粘性于是体现出了双刃剑的另一面。拥有高粘性高忠诚度的用户群体本来是豆瓣的优势,但正是在这次事件中,这个高粘性的群体表现出了巨大的不适应,因为他们对新版的排斥心理,豆瓣的这次升级从一个技术事件(关于bug和交互设计)演化成了一次公关危机。毕竟人不是机器,习惯可以养成,但无法通过一个对话框直接设置确认。豆瓣改版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技术问题或设计问题,这些都可以清晰简单的修正,最大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尊重用户并不仅仅是文案或设计,还要体现在执行过程之中。
如果豆瓣让两套界面并存一段时间,新版不直接取代老版,给个link,让用户自由切换去新版试用……塞过来的东西总不如自己挑的好,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奇怪。

目前反对者的理由其实颇多只是出于情绪,第一类呼声是“不习惯”或“找不到某某功能”,但其实豆瓣改版,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有界面的逻辑和布局,习惯问题,需要的只是时间。
第二类呼声是“太花哨”,“太普通”,“没有原来的简洁”,说起来中国互联网满是广告和flash的网页设计荼毒用户太久,以至于豆瓣用户如此迷恋豆瓣的极简风格,但不带情绪的说,和国内那些伪2.0比,现在的豆瓣依然不花哨也不普通,只是导航栏从一行变成两行罢了,如果坚持认为两行的导航条就是不好就是丑...那我只好摸摸头,承认我的审美观有大误。

但愤怒其实不需要原因,愤怒会发明自己的原因,如同喜爱也会发明自己的原因,这才是豆瓣的大危机。在用户不适应的愤怒下,各种不可避免的瑕疵和bug都会被放大检视,我在豆瓣论坛上已经遇到用户在愤怒指责新版的某些问题,其实那是旧版就有的,但区别在于,旧版有用户的爱,新版没有。

由爱生怨,由粉丝到仇雠,这不是2.0社区才有的新事物,可口可乐公司为此放弃了新版可乐配方,保留了经典老配方。豆瓣如果不想学可口可乐被旧版绑定,就要发挥网络公司的优势,迅速应变,承诺会更快推出下一个版本(让用户知道不可能后退,只会前进);并同时承诺会向用户希望的极简风格前进。未来总是好的,过去也总是好的,只有现在是不好的。所以豆瓣如果不愿退回去,就赶快许诺未来吧。




2007年11月13日星期二

分享几条del.icio.us的使用经验

我现在认定del.icio.us是整个互联网上最好用的也最有价值的网址收藏服务。虽然它的界面可以被恭维成简洁也可以说成呆板,而且似乎很久没有网页设计师为它修饰过了,当我好奇看del.icio.us源码的时候,惊讶的发现连一个css它都不屑有(可能是知名2.0网站中唯一的一个连css都没有的纯html网站),AJAX更不用说了。但它就是那么好用,简直是一个有工科男性格的网站,嘿嘿。不废话了,进入正题:

1,卸载你firefox浏览器上的del.icio.us的官方插件,对,就是用一个按钮让你访问主页,另一个按钮添加书签的那个插件。没错,删了吧,有更好的插件来代替:del.icio.us Complete,它的添加书签对话框比官方插件更好用,而且还能在浏览器的侧栏中浏览所有标签和收藏的网址,这下似乎更没必要访问del.icio.us的页面了。但是..

2,请养成经常登录并浏览del.icio.us的良好习惯,重点不是浏览自己记录的书签,而是因为del.icio.us提供的两项充满web2.0特色的服务,network和subscriptions,前者让你订阅其他用户所收藏的bookmarks, 后者让你可以直接订阅特定tag(包括tag组合),结合这两个功能,del.icio.us一下就成了有用信息的收集渠道,而不仅仅是个人书签目录了。
但del.icio.us还是千方百计帮助你可以离开页面使用它的功能,所有你订阅和收藏的内容,都有自己的rss种子,你可以方便的利用一些feed聚合服务把这些种子烧在一起,然后在rss阅读器上随时跟踪这些信息。

3,最后,del.icio.us很cool的支持博客自动发送,一篇包含你当天记录的del.icio.us书签的文章每天会自动出现在你的博客上。有了这个功能,Blog其实可以部分回归到开始的Web Log了,即记录blogger在web上所遇到的有趣网页。你不需要费劲去翻Bookmarks目录,也不需要重新组织文句,只要在del.icio.us记录对话框弹出的时候加上些说明性留言,这些留言和tags会和link一起每天一次的发布出来,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精力。
但别高兴太早,这个功能不仅仅是藏的好,点页面右上角 "settings",然后点最右端Blogging一栏的第四项"daily blog posting",就进入了一个实在可以树立为网页交互设计反面典型的设置页面:一个丑陋的表格,一组奇怪的参数名字,然后加上寸字寸金的简短说明。
我来强调一下参数的设置重点:注意out_url这一项,这是你所在blog的xmlrpc接口,远程程序会通过这个接口来访问你的blog,del.icio.us也就是要用这个接口往你的博客里定时发布内容。例如我曾经在blogsome.com有一个blog,它的xmlrpc接口就是:
http://nullpointer.blogsome.com/xmlrpc.php
不同博客网站的这个接口地址会不同,这个接口如果填错,整个自动发布就没法工作,不妨多问问和你同在一个博客网站的已经设置成功的人(用google的site:搜索找到他们 :-P)。
但还没完,噩耗之二是这个功能顺理成章的只支持有xmlrpc接口的博客,所以如果你的博客像我一样是Blogspot/Blogger下的,因为Google有一套自己的API接口,据(不少老外blogger)说就因此没法用了。先等等,下次我来接着介绍怎么在Blogspot/Blogger上自动发布每日del.icio.us的链接,...实在是有点复杂,呵呵

2007年11月8日星期四

荣耀属于服务器们

先是在水木ITexpress版看见有人转载了这篇:在网上能够找到的最奇特服务器_cnBeta.COM,然后点去原文link:Royal Pingdom » The weirdest hardware you can find a web server on。中文版本缩水不少,推荐看英文的。

不管是用马铃薯提供电流的单片机,还是用晶体管DIY的CPU,或者hack后的各种老式电脑,手机,游戏机,都装上了某种服务器(当然是软件,而不是机房里的大铁箱或大铁板),也就是说,你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用特定协议和一台貌不惊人的机器通话,得到它发给你的消息,这实在是很奇妙的事。

这其实不是在描述科幻的未来,继个人电脑普及之后,下一个趋势很可能就是服务器程序向个人终端的普及。例如倒数第2个例子里Nokia给自己的智能手机S60推出了MyMobileSite服务(用于给用户提供免费域名),当你在手机上运行一个python实现的服务器程序之后,再加上必要的包月上网费用,就可以从任何一个浏览器上访问自己手机上的图片,电话记录,联系人等等信息了。

话说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手机服务器要是还能提供rss种子就太棒了,例如把手机里所存储的照片烧成rss种子,就可以让你的好友订阅你刚刚拍到的照片..通过你手机里的服务器。或者把rss加载在你博客页面的一侧,和twitter,饭否之类的消息相比,来自手机的实时拍摄结果显然更cool。

对。我其实是在希望出现一个内置了服务器的无线上网的数码相机,不需要太多接口,支持xmlrpc就行,能让用户直接一边拍摄,一边就在所有订阅了这个相机种子的feed客户端实时刷新出你刚刚的拍摄结果。web2.0在聚合用户数据流的道路上顺理成章的下一站就是,人人都有服务器!

2007年11月6日星期二

2007年度杰出IT青年——来自MIT技术评论

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2007年度的青年创新家(2007 Young Innovator)评选结束不久,一共选了35个小于35岁的Innovator(所谓TR35),嘿嘿,还真挺像黄飞鸿的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我们就入境随俗叫年度杰出技青好了...很奇怪国内媒体(包括博客圈子)都没有介绍,但这其实是份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名单:
这35人分成四个领域:Biotech(生物技术)10人,Nanotech(纳米技术)3人,Energy(能源技术)4人,剩下Infotech(信息技术)一共有18个人。其他领域我是外行,就只和读者分享下Infotech领域上榜的18个杰出IT青年都干了些什么工作吧。另外下面公益,学术,创业三类是我自己分的,开始是好奇有多少是火热的2.0网站,最后发现学术才是主流。:)

公益类:
1,Sanjit Biswas, 25 :发明的廉价无线网络产品,用于从斯洛伐克到委内瑞拉的25个国家
2,Ivan Krstic´, 21:为One Laptop per Child(OLPC)项目发明了一套防毒系统,Bitfrost. 因为OLPC的廉价笔记本是要给小孩子用,所以不能指望用户理解防毒软件的安装升级杀毒的复杂过程,Ivan的任务是发明一套不可能被感染的系统,而他基本做到了,因为Bitfrost的原理是让每个程序运行在一个独立的虚拟计算机里,各自隔离,从而让病毒没有了基本的生存基础。唯一的麻烦在于linux社区中的现成应用程序需要用wrapper封装后才能在Bitfrost上运行。要特别赞一下这位为发展中国家儿童考虑防毒方案的杰出技青。
3,Tapan Parikh, 33:为印度的底层劳动者开发了一套工作在手机上的软件,让他们能简单方便的获取市场信息,例如渔夫该去哪个港口卖鱼,他的发明让渔夫不至于一窝蜂挤到某个市场而卖不出钱,也有助于平衡不同港口的市场供应。
4,Partha Ranganathan, 34:对电源供应敏感的计算机系统,他的发明事实上已经出现在消费产品中,电脑现在会通过各种策略主动的节省那些不必要的电力供应(大约40%),为啥呢?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事啊。
5,Luis von Ahn, 29reCAPTCHA项目,利用Captchas来数字化图书,嗯,Captchas就是为了保证你是人而不是robot让你在登录网站时辨认的那些歪歪扭扭的数字字母,这位兄弟的天才想法是把扫描后的图片切割成很多小块,当成Captchas给人辨认,一个小块会被发给多个人,多数人的共识被认为是有效识别。就这样让人代替机器去做机器不擅长的文字识别工作(OCR),嗯,互联网上天天有那么人在填写Captchas,把这些微小的精力集中起来做数字化图书馆的工作还真不错。


学术类:
1,Josh Bongard, 33 :适应性机器人,长于跛足行走,嗯,坏了一条腿也能继续跛着走,这就接近生物的自适应,而比一般机器(机器人)只有预设的僵硬逻辑先进多了。
2,Mung Chiang, 30:网络优化,他的工作改进了路由算法。
3,Tadayoshi Kohno, 29:systems-oriented provable security. 面向系统的可证明安全性
4,Karen Liu, 30:计算机动画角色的身体语言,经典的且昂贵的动作捕捉系统(motion-capture systems)要降价了,动画工程师有希望直接用软件描述和控制动画角色行为。
5,
Anna Lysyanskaya, 31:又是计算机安全,"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s)"领域,让用户可以不暴露个人信息同时完成安全验证,国内某些人估计会不痛快,因为他们是鼓吹为了安全(或为了和谐?),我们应该实名制,应该顾全大局.....
6,Babak Parviz, 34:自组装的微型机器。制造大型复杂电气机器一直是个难题,现在我们希望让它从更小的部件”生长“出来。
7,Marc Sciamanna, 29:控制光纤通信中激光的混沌行为。这极大增加了光纤的理论传输能力。
8,Desney Tan, 31:让计算机会读心术,呵呵,是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常用的脑扫描帽,在建立了复杂的脑波模型后,他现在已经可以用自己的脑波直接控制电脑了,就像用鼠标和键盘一样方便。当然了,戴装满电极的EEG帽本身可不方便,但当这个脑波控制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某些人一直在yy的Matrix游戏就快降临了。。。。

创业类:
1,Garrett Camp, 28:StumbleUpon创始人,一句话总结网站功能,聚合用户偏好来推荐罕见的有趣网页
2,Tariq Krim, 34:Netvibes创始人,一句话总结网站功能,类似iGoogle的用户自定制主页
3,Jeff LaPorte, 30Eqo创始人,啰嗦的总结,和skype让电脑取代电话不同的是,Eqo让互联网成为电话网络的中介,当Eqo用户在打国际长途的时候,信号会从手机传到本地Eqo服务器,经过互联网传到目的国家,再由当地的Eqo服务器变回语音信号进入电话网络...结果就是省了很多钱。
4,
Kevin Rose, 30:Digg创始人,一句话总结网站功能:聚合大量用户来推荐最热门的网页,这个和StumbleUpon的聚合方向正好相反,一个是为了发现小众,一个是为了发现大众。
5,Mark Zuckerberg, 23:Facebook创始人:一句话总结,以人际网络为中心的互联网应用平台。Facebook如果不是下一个Google或MS,那一定是因为被Google和MS收购了。

业界和学术界的热点和趋势都很明显,唯一值得担忧的是公益项目们,填补数字鸿沟任重道远。

转载引用需附姓名和出处-非商业性-不可修改

2007年11月3日星期六

从饭否到豆瓣,为什么不能从豆瓣到饭否.

试用了饭否。最大乐趣是浏览饭否开发日志时发现的源源不断由爱好者开发的插件,这些让饭否充满了生命力。
直到我发现了豆饭 - 豆瓣饭否集成Firefox插件,我很快装上了,现在可以从豆瓣浏览时向饭否发消息了,甚至可以把一个消息向豆瓣广播和饭否同步发送。但很可惜的是,反过来不能,豆瓣并不能利用饭否或其他微型博客服务来给自己的“广播”添砖加瓦。

我相信,每家2.0网站都应该专注于提供自己独特的服务和价值,豆瓣九点就证明了豆瓣没有必要自己提供博客服务,九点通过聚合rss,能产生更多的价值。饭否或twitter着力于让用户能够从各种途径方便的记录生活点滴,而这本来是豆瓣可以借力的。但可惜的是现在只存在豆饭和单向的从豆瓣流向饭否的信息。
在web世界里,当一个网站的对外开放的接口越通畅,它才能吸引来越多的信息流和人流。网站要专注于自己的核心服务和价值,同时就意味着向外开放和聚合其他人的服务,看起来是让用户接触到其他服务有了流失危险,但实质上,用户只会停留在能最方便得到各种服务的网站。最光辉的榜样就是Facebook. 在前一个时代,google正是让用户能最方便得到各种信息而得以称霸。不论是信息还是服务,让用户方便是不变的法门,这就意味着网站应该向所有有效服务开放,并提供公开的API接口来加速这个过程。

最后希望豆瓣越做越好,希望能早点通过饭否的msn接口向豆瓣广播发送消息 :-)

2007年11月2日星期五

再见,三角地

整日宅在蔚秀园里,昨天才知道北大的三角地被拆了,这围着一小块绿地的两块破旧的铁皮广告看板,常被高看成北大民主自由传统的象征,有出没的便衣监视,有网络的口水相伴。事实上,这真的止于象征,拆除前的三角地满满的是各种培训、考研、租房的小广告,加上几张一米见方的讲座告示。

曾经新生入学,领了行李,被系里师兄带着去宿舍,走过一个人头攒动的地方,师兄特意指着说,那边是柿子林,这里就是三角地。柿子林很快变成了百年讲堂广场,一侧并列的两块广告牌则被挪到中间绿地边上,成了后来的样子。有一年校学生会竞选,有人的竞选纲领包括给三角地安装照明设施,方便晚上观看云云。我在三角地见过女生写给男生的求爱海报,写:“我相信我的心上人会踩着五彩祥云来接我……”——用当时流行的大话西游台词。见过墨汁淋漓的痛骂校方的大字报,见过号召去游行的海报(在99年大使馆被美国巡航导弹轰炸后),见过号召爱用国货的,同时见到讽刺式指出美国的CPU可以除外的(以上同一时期)。但不知不觉中,三角地就只剩下讲座信息和各类广告。我相信许多人感叹过三角地的名存实亡,现在则干脆成了白茫茫一片和谐绿地真干净。

乐观的说,消失的不过是一个行尸,悲观的说,借尸还魂之路也没了。感想?为什么不和它说声再见呢?既然它曾经在北大出现,曾经带给许多北大学生对自由发布言论的直观经验,曾经是许多人的目光聚集处,曾经是路标,并永远是回忆的引子。与其呼吁一具行尸的归来,不如招魂,相信三角地的幽灵,还在北大游荡。或许未来它会回来,或许它竟不必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