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把推荐放上了首页,这或许可以标志豆瓣对自己使命的决心——帮助每个人发现未知的有趣事物,以及它的决定——用社会化推荐来实现。上次那篇《SNS网站的内向和外向》是关于推荐和收藏的微妙区别,我们这次来分析一下社会化推荐的动力和阻力。
为了简化对社会网络中用户行为的分析,仿效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让我先引入一个社交人假设:即假设我们所讨论的SNS网站中的每个用户的行为都以他所预计的社会交往结果而定。一个理想的社交人会顾及到他的行为会造成的他人心理负担,并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当然在真实的SNS网站上,你能遇到不少并不顾及他人反应和心理的用户,有的以之为个性,有的就真的是粗枝大叶。但正像经济学,它分析人逐利的那一面(反逐利的行为会被市场惩罚),所以只需要分析“经济人”,我们分析的是由社会交往形成的SNS(反社交的行为也会被社区惩罚),所以只需要分析“社交人”。
我们来试试看,假设豆瓣的每个用户都是社交人。豆瓣推荐会遇到什么问题?
豆瓣推荐是所谓的社会化推荐(或俗称的“人肉推荐”,这是阿北自己的阐释,0rz),推荐的信息会在社交人的社交圈子中传播。一个有趣或有价值的信息会被他的朋友接力推荐而由此越传越广,社会推荐的好处是信息会在有类似趣味的群体中定向扩散,减少海量信息过载带来的压力。
对于一个社交人而言,每一次推荐他都会考虑这个推荐所带来的社交影响,就是说,他会在推荐前考虑这个信息是否会受到他的社交圈子的关注或欢迎("Yes!"),以及有多大风险遭到他人的否定评价("No!")。我们抽象的定义社交人做出推荐行为的心理动力(motivation)来自他对这两者期待的差。动力越大,他就越倾向做出一个推荐。
Motivation = expected Yes - expected No.
设想一个刚刚成为豆瓣用户的社交人,因为只有寥寥几个友邻,我们的社交人明白(普通用户迟早也会明白),自己的推荐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有机会看见,得不到反馈和关注的推荐是很无聊的,因此对于有一个迷你或小型社交圈子的社交人而言,推荐对他的问题是:做出推荐所需的心理动力不足。
再设想一个作为资深豆瓣用户的社交人,他有着复杂的社交圈子,他可能有着两群或更多群互不相同的朋友,可能是结识渠道不同,或趣味不同,或政治立场不同,……这些都很常见。人是复杂多元的,所结成的社会网络当然也是多元而复杂的。对这样的社交人而言,他虽然有很大的动力去做推荐,但所顾及的阻力会更大,他想要推荐一个有趣的x笑话给一圈童年好友,他会顾及到他在同事们中的形象;他想要推荐一篇最新的IT新闻,他会觉得这对昨天刚结交的文青而言太无聊。于是所有真正“定向的”内容都被社交人自己的“自我审查”先过滤掉了,最后他只能推荐一些老幼咸宜雅俗共赏的东西——典型的例子是无害且可爱的猫咪照片。对于这些社交圈子够大而复杂的社交人而言,推荐对他的问题是:要做出推荐所要克服的心理阻力太大。而对SNS网络而言,这种阻力会使得被推荐的内容不够“定向”,缺少“多元”。
更糟糕的是,这些有多元圈子的社交人推荐的越多,他的圈子就越向“去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理论上,他迟早会悄悄得罪完某一个倾向的朋友圈,而成为另一个单极立场的圈子中的一元。换言之,社会化推荐另一个副作用是会削弱SNS中的弱连接,从而影响到SNS的连通性。这个后果就很严重了。其实对其他那些基于单一兴趣爱好的SNS,社会化推荐不如就直接做成Digg式匿名推荐,但对兴趣高度分歧多元的豆瓣来说,怎么保持它的多元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新手推荐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交给时间去自然解决。但资深用户推荐阻力太大的问题却必须正视,无他,这个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在社交人的世界里不能指望其他人都会“宽容异己趣味”。
我以为,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允许社交人更好的控制自己推荐行为——尤其是这个推荐究竟要发送到哪一群人。具体实现可以是允许豆瓣用户进一步细化定义自己的朋友圈:tag或分类都好。然后在做出每一个推荐的时候,用户可以选择是发送给“IT青年”还是“文学女青年”还是“同学+狐朋狗友”,当推荐能不受顾虑的符合用户心目中某个圈子的趣味,定向的多元的推荐才可以自由出现,社会化推荐也会在阻力消失的情况下更快更多的涌现。
—— Where exceptions happen.
2008年4月25日星期五
接着说豆瓣的推荐功能——社会化推荐的动力和阻力
2008年4月20日星期日
关于爱国的实话和看法
先说明标题。实话是交代我自己的事,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一五一十,这是说实话。看法是我对其他人或客观事物的评论——我保证是我的真实看法,那当然不等于真实本身,所以是看法,不是实话。
实话一,我参加过爱国游行。
99年5月,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当天晚上消息传来,整个班级的男生都挤在一个宿舍,破天荒的集体讨论起政治。然后就听见楼下有呼唤出来去游行的口号声,大家赶快都下去了。游行队伍在北大宿舍楼间穿行了一圈,到校门的时候,已经是人头攒动,占据南门整条大路的长龙了。当时校门被关上,前面的人在交涉,后面的人在喊口号。记得僵持了约十分钟,校门忽然开了,于是一阵欢呼,整个队伍一边高喊口号,一边跨出校门。我走出校门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队伍是去哪,以及它最后居然会出现在美国大使馆前。
在游行队伍里,大家一边按照固定的节奏喊口号,一边耳语传播着很多事,有人提出需要去找旗帜,标语,横幅,也有人说要去联系其他大学的学生等等各种意见,然后队伍里会有反馈的耳语传回来,例如有一句是“找过清华的了,他们学生会的人不肯...”。走到半路的时候,有人带来了一面北京大学的旗帜,然后又出现了一个横幅。当时是夜里10点多,走在宽阔的中关村北大街,两边基本没有什么行人,但我们这群学生依然在卖力的高喊口号,一个人喊,然后一群人跟。领喊的人累了稍一停,就会有其他人自动带头喊起来。口号主要来自马哲邓论,从“振兴中华”,“打倒美帝国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乃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都被喊过了。
因为很兴奋,感觉没有经过多少时间,游行队伍就走到了人大,现在想想,那是公交车四站路的距离。在人大门口,游行队伍换了口号,是“人大人,站出来。”(在北大里喊的是:北大人,站出来。),有人从人大宿舍楼里喊话回应,这里便是一片喝彩。在人大校门口没有等到人大的人出现,队伍里的耳语是被他们校长堵住了。这时候队伍里大家开始有些累了,再往前,没有大学了啊,游行去哪呢?忽然队伍又动了,耳语说是要去美国大使馆,我们班里几个同学商量了一下,有人就说不去了。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决定坚持下去。走过三环,继续往前,队伍大概剩下三分之一,路边开始出现了警察和武警,在几个路口默默的站着。最后出现了几辆空公交车,整个游戏队伍都上了车,说会直接送我们去使馆区。
到了使馆区后,我们发现已经是旗帜翻飞口号震天,以及许多紧张的解放军。深刻的印象是,我们这批从北大里毫无准备就走出来的人,队里只有一杆小小的旗。而其他学校无不旗帜鲜明横幅整齐,当时很羡慕他们。英国大使馆被误认为美国大使馆得到许多怒骂,最后的临别怒骂是“打倒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英国”。而美国大使馆前根本比春运的火车站还要挤。在经历了更多的人潮,聚光灯,和解放军之后,我们几个同班同学交流了一下,觉得够了。也都累了,当时已经是半夜两点,于是就一起回去,几个人合拼了一辆出租车。回到宿舍就是喝水——整个晚上没有喝水。然后倒头大睡。
实话二,第二天和后来更大规模的游行我没有再去,很多人去了之后回来炫耀说礽了不少墨水瓶在美国使馆的墙上。
实话三,当时一起游行的同学后来有不少去了美国。
实话四,游行应该带上一瓶水,或许两瓶,还可以分给同学。
看法一,当时大家喊的口号太土了。除了陈词滥调,意识形态就没有其他别的。但话说回来,当你试图在公共场合高喊口号,你会发现能喊出口的,只有陈词滥调。
看法二,人在游行队伍里,会轻易被裹挟,被兴奋,被激励,“大家”出现,而“我”消失。
看法三,这实在是一次很幼稚的游行。
看法四,我并不后悔。
实话五,我无视过爱国游行。
因为经历过集体性狂热,以及这种狂热的迅速破灭。毕竟抵制美货的理想无法代替每天用的电脑里美国公司的CPU。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的时候(还有人记得王伟吗?),又有一群和我当年一样的大学生走出校园,高喊口号去反美。一切都似曾相识,但这个游行被我彻底无视了,因为觉得完全没有用处。
看法五,我想今天浩浩荡荡的反法浪潮过去后,也会留下更多政治冷漠者。
实话六,我鄙视过爱国游行。
到了2005年,中关村反日大游行的时候,我彻底站在游行者立场的反面——认为那是一群愤青。游行出现了暴力,堵塞了交通,一群人使用着不堪入耳种族歧视的语言,散发着亢奋的荷尔蒙,只是给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火上浇油。更关键的,许多东西都被和谐了,唯有反日可以正大光明的进行。这让我有了
看法六,当时那次反日游行的出现是政府操作乃至默许的结果。
实话七,现在我是一个矛盾的爱国者。
如果是CNN采访我,我会承认,我是一个爱国者。我支持中国。
如果是国人问我,我会说,爱国又不是姿态,别闹了,干正事。
如果是CCTV问我,我会掉头走开。
看法七,愤青是“凡是西方支持的,我们反对。凡是西方反对的,我们支持。”,
另外有一群人是“凡是愤青支持的,我们反对。凡是愤青反对的,我们支持。”
这种让立场优先于是非的习惯很糟糕。尤其在这次事件上,CNN和西方并不清白,当然我们的政府也是。
与其急着站队去一起支持或一并反对,不如就事论事。
看法八,再怎么幼稚的爱国表态乃至游行或抵制,也是参与者对自己政治权利的实践。这其实有助于政治意识的成熟,没有一个人会永远是愤青,我反对嘲笑和侮辱自己的同胞——例如把他们说成蠢货或脑残。
很多时候,有必要回归常识。例如是否应该尊重他人。不要简单的把那些挂上小红心的人扣个爱国蠢货的帽子。而爱国者这边扣帽子的行为就更应该克制——汉奸这顶帽子实在太大。
看法九,我看见一个豆瓣同城活动是“上海火炬传递沿途保护如有ZD分子群起攻之光明正大揣2脚”,如果有人觉得见了藏独分子就可以正大光明踹两脚,那他和在拉萨打人烧店的暴徒就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立场。两群暴徒都认为自己见了异己就有正大光明的理由使用暴力赶走他们。
看法十,我鄙视为糟糕的事情寻找美丽的借口。爱国是个常用的借口。自由和民主也是。
2008年4月11日星期五
荒谬感
好久没有说政治,实在是因为各方面的愚蠢让我哑口无言——真是从何说起。
热爱中共这个独裁政党有多荒谬,推崇因为投胎转世而获得至高权力(而不是民主)的达Lai喇嘛就有多荒谬——这是一个和萨达姆一样能得到99%投票的人。却有人奉他为捍卫人权的领袖。
或许更荒谬的是对达Lai喇嘛主张的藏区民族隔离政策的无视——在21世纪,一群高喊民主的人支持一个支持民族隔离政策的人(即使经过了民族文化的包装)——真的是匪夷所思。
或许他们心里就是为了反共找一个借口,为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重复我的价值观:没有什么价值能高于一切价值,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借口去合法化一个错误。
有一句名言,是“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这是在说愤青
还有一句名言,是“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这是在说民运
民主也一样,民族也一样,...
当一个价值凌驾其余的时候,一切价值都不存在了。它们只是成了各种各样的借口。